1956年,在一个小县城里,众多满怀热情的制造小作坊积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组建了公私合营周村丝织一厂、周村建业印染厂。他们顺应时代的浪潮不断发展,在纺织制造业这片土壤上不断地深耕。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并屡次获得国优、部优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丝绸织造和印染企业。时间转动到2004年,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淄博丝织一厂、淄博丝绸印染厂等四家企业重组并合建成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大染坊正式成立。
而如今,小小的我来到了这个庞然大物的身旁。在童年时期我就从《大染坊》电视剧中粗浅获得了对它的印象,那时西洋产业入侵,大染坊是我们民族资本的先锋。现今真正踏入它,它对我并不熟悉,只知道我是个毕业不久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希望能了解它,也希望可以为它注入些许新的活力。
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我们每天上午要去各个事业部进行实习,去了解学习蚕丝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加工,最终变成柔软顺滑的丝绸。通过在各个生产事业部三个多月的学习,我对丝绸生产加工有了更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一般来说,一捆蚕丝要经历泡丝、络丝、捻丝、蒸丝等工序处理加工,使蚕丝变得更加有韧性有光泽,再经过庞大的整经机进行整经之后,才最终到了剑杆织机或者提花织机上进行制造,从而生产出丝绸坯布。而这些生产出来的坯布,可以直接进行对外的销售,或者又是根据各个事业部的需要进行内部的推转,从而对坯布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印花、练整和染整这三个比较大的专注于加工的事业部,他们的加工程序复杂且繁琐,不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化验调色确定染剂的比例,还要对染色完成的坯布进行脱胶、烘干、拉幅等工序,从而达到让顾客满意的水准。华美丝绸的背后是数位师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公司尊重客户,力求尽善尽美的态度的体现。
实习过程中,我经常与各个工序的师傅们进行交谈。这些师傅们有些在大染坊工作了十几至三十余年不等,更有甚者工作了四十多年,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自己生命中大半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大染坊;有些刚进入大染坊不久,正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融入大染坊。除了向他们了解相关生产知识之外,我不禁好奇他们对于大染坊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对投入自己几十年青春的大染坊又有怎样的看法?
这些老师傅们听到这问题先是爽朗笑出声,而后答道,“还能有啥呢,大染坊是周村的好企业,薪资待遇好!而且这的工作氛围好、稳定,也从来不拖欠工资。干活有劲头,生活有盼头!”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浓缩了大染坊一千余员工对企业感情的缩影。难道拴住他们的真的仅仅只是工资吗?
是大染坊在满足员工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机会。是看着自己参与生产的一批批高质量布匹远销海外的与有荣焉;是设计、制造出的栩栩如生的花型大受欢迎。大染坊的产品畅销国内外,轻盈舒适的丝绸将这份“沉甸甸”工艺传递出去,成就是公司领导和员工一起奋斗铸就的,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
我观察到厂区有三位“不爱讲话”的老师傅,他们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想法,对于人情世故可能没那么圆滑,但他们做事勤勤恳恳。而大染坊也没有因为他们的“沉默”就把他们拒之门外,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岗位,不搞虚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大染坊企业文化的体现!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即会“拯救”一批人,又会“教会”另一批人。再然后,是带领大家携手进步!
“让尽可能多的个人与尽可能大的团体因大染坊的存在而受益。”这是我在大染坊办公楼上看到的一段话,这短短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让我内心大受震撼,久久不能平复。这一句话明确了企业目标,更体现了大染坊的企业文化以及人文关怀。短小精悍的话语像是一条麻绳,把大染坊上下全都凝聚了起来,从1956年的联合小作坊到现在的大染坊集团,从忙忙碌碌一线生产员工到统领全局的公司领导层,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万事顺,相信在这样团结向上的氛围中,大染坊集团的道路将会光辉一片!
加入大染坊短短三个多月我受到的启发感触颇多,更是学习到了很多。与那些老员工相比,我尚显稚嫩,他们身上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精神令人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而大染坊的志存高远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更是贯彻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周村这不大的地方,树立起标杆。
大染坊犹如一位饱经沧桑但初心不改的智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惊起尘埃,碾过旧往。而大染坊经历了波涛骇浪依旧屹立不倒,将带领我们千余人坚定不移的前进。走向更加灿烂,希冀,美好的前方!